「唔好俾小朋友打咁多機呀,好浪費時間!多D 時間操下練習溫下書仲好啦!」相信這是很多家長的心聲。可是,有否想過打機是既有益身心又令孩子變「叻」的其中一個好方法?
近年有研究指出,認為進行某類電腦遊戲,有助兒童變得更聰明,並且可加快其反應機能。到底打Game是好是壞?作為家長,又該如何為子女選擇?
聲畫對腦部刺激大
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文偉光博士曾指出,自從電腦遊戲普及以來,醫學及科學界就打機對人體可造成哪種影響,以及如何善用「電腦遊戲」這種新媒體模式作改進治療,作出了多角度的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種類的電腦遊戲,以及時間持續長度,都會造成不同影響。
電腦遊戲藉發出影像、聲音等各種感官刺激,讓腦部接收訊息後,經過處理和分析,繼而指揮身體作出互動反應,某程度上這種互動反應的確有助改善部分腦部功能,但總括而言,要判斷玩電腦遊戲是否可令人更聰明,必須先了解其玩遊戲的模式,以及遊戲種類兩大因素,方可斷定對腦部有否裨益,故不可一概而論。」不過,無論玩哪類性質的遊戲,均應適可而止,一旦沉迷,即使是益智的電腦遊戲,也會對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策略性用腦玩法可取
綜合研究的正面理論發現,玩電腦遊戲過程需要高度的手眼協調,故有助訓練手眼的協調反應。其次玩電腦遊戲本屬於娛樂的一種,故適量玩耍有助減輕學習和工作壓力,但如要透過電腦遊戲改善智力和認知,就必須選擇一些高策略性、需要大量高階思考、真實性高的遊戲方可。
選擇不當增暴力傾向
不過外國亦有大量研究認為,兒童打機時如選擇具不良暴力意識的遊戲,可增加其暴力傾向。這是由於掌握自控能力的大腦前庭位置,要待二十歲才能發育成熟。因此,兒童或青少年長時間接觸暴力意識及畫面,很易受其影響而減弱了自控能力,增加行為失控的風險。其次,亦有研究指出,青少年打機上癮,會阻礙正常學習及參與其他活動的興趣,同時亦會減少與人直接對話溝通的機會,令其學習能力、創意和社交技巧,均出現倒退。
另長時間打機也會令兒童容易失眠和缺乏休息,除可令體力透支,影響學習表現外,如精神長期處於興奮狀態,更可引發其他情緒問題,例如抑鬱、精神緊張、暴躁和欠缺耐性等負面影響
。
3 個方法讓你的孩子不沈迷打機
1. 不要讓你的孩子擁有一台電腦、電視或可以玩電子遊戲的電子產品在睡房內。盡量安排電子產品放置在公共空間或只容許孩子在公共空間(飯廳、電腦房等)內使用。
2.讓孩子視玩電子遊戲的時間與其他娛樂活動是平等的。父母可以教導孩子玩電子遊戲只是生活裡的其中一個娛樂活動,玩波,到公園玩,做手工等等都是只有在特定時間內(完成家課後、幫忙家務後等)才可進行。
3.不要讓玩電子遊戲習慣成為孩子的獎勵。父母有時會以「打機」作為孩子好行為的獎勵,漸漸造成孩子沈迷電子遊戲。父母應以不同類型的獎勵方式表揚孩子的好行為。(口頭的鼓勵、小禮物、說故事、繪盡等等)
父母愈鼓勵孩子在多方面發展自己的興趣愈會避免孩子單一地沈迷電子遊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