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機」、「怪獸」、「現代版孟母」父母過份溺愛孩子的心情其實不難理解。愈是愛孩子,愈想為孩子做到無微不至,父母可有想這當孩子長大後,由家庭進入社會時,再沒有人會這樣厚待他們,那時候孩子才要學懂面對責任豈不是更吃力嗎? 父母若是愛孩子,就要學會拒絕毫無原則的過度溺愛他們,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不成器了才後悔莫及。我們常將應為孩子「做什麼」視為愛,事實並非如此,父母「不做什麼」才是愛。 作為父母應提醒自己要自我控制,拒絕只為孩子做事情而讓孩子做事情。
父母 「SAY NO 」
親密的親子關係是教養孩童的基礎。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的親密度會決定著教育的難易及成敗,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主要在於父母如何「定位」。
父母的責任是管教孩子和養育孩子,孩子的責任是順服父母的管教。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父母除了著重給的孩子安排入最好的學校給予最好的教育以提高孩子的競爭力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適時地發展他們面對外在的壓力的能力。有很多父母不願讓孩子受苦或「嫌」孩子做事慢而搶著替他們做。
父母處處代勞,會讓他們失去許多動手動腳動腦的機會。要知道孩子在做事過程中要經過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反復實踐,這些經驗能刺激孩子發揮想像力和提高他們的創意度。有些事情對孩子是充滿挑戰性的,需要時間完全掌握,父母不妨放手讓孩子一試,因為適度的壓力絕對會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
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想拿一個10米外的氣球,大人於是急走幾步,將這個氣球拿給了孩子。
當一個大人這樣做時,這個孩子會是什麼感受?
如果只是偶然發生,孩子可能是開心,但如果這種事情總發生,會對孩子造成很多傷害。
讓孩子拿到球的目的是讓孩子獨立完成這個過程。 在跌跌撞撞地走向這個球的過程中,他的手、腳和身體會產生一系列的感覺和體驗,他會感覺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運動,是他在感受……這樣的過程就是自我成長的過程,順利地拿到了球,他會喜悅,他會切實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切實地體會到自己身體和心靈的力量。
過程中孩子可能會摔跤,甚至會跌傷,從而產生受挫感,但畢竟,最後他還是獨立完成了這個自我探索的過程,這會讓他產生一種信念:儘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還是靠自己實現了目標。
例如收拾書包,應要求孩子在前一天晚上就將書包整理好;給孩子提供分門別類放東西的地方,而不是幫孩子把東西都放好,引導孩子快樂的分類整理自己的東西。
當孩子年齡稍大一些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計劃,把每天要做的事寫下來,放在顯眼的地方,幫助孩子記住事情。
父母做孩子的「教練」
縱使場內競爭比賽如何激烈,「教練」也絕不會落場代步,卻會在場外「觀察」和「支持」。在人生競技場同樣如是。父母既無法代替孩子上場作戰,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教練」就是在場外給予指導和提點讓孩子保持良好競技狀態,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父母作為孩子的「教練」,既要了解孩子的潛能、弱點、性格、問題或需要,從來積極尋找最合適的培育方式; 也要善於讚嘗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時做孩子的戰友。
父母拒絕「做事情」並不代表要令孩子刻苦,反而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習承擔責任是有無窮的樂趣的。
父母要多留意孩子的強項,讓孩子在他們有把握的事情慢慢開始解立處理事情的自信,既能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
父母向孩子「SAY NO」四步曲
1. 不說「NO」這個字
如果每件小事都對孩子說「NO」,只會導致孩子故意反其道而行。
2. 用明確的理由
如果父母一定要說「NO」,嘗試給予合理明確的理由。
3. 坐下來做討論
每星期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坐下來面對面溝通,讓孩子更重視妳的「NO」,並了解你的「NO」 會為孩子帶來什麼的正面結果。
4. 避免衝動的處罰
過份的體罰、大聲責罵不會解決問題。
顯然,「什麽都做」和「什麽都不做」都過於極端,父母若然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孩子才能成為負責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