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吵架
害怕指數: ★★★★★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
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
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
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
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
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家庭氣氛經常處於緊張狀態,
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
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裡寡言少語,
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
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2、父母發脾氣
害怕指數: ★★★
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賴皮不動的時候,
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
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往往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
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
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
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
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
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
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
「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
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3、偏心 – 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害怕指數: ★★★★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
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
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
只要覺察到爸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
4、父母失信、撒謊
害怕指數:★★★★
有的父母會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就可以看電視!
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
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
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
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
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
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5、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沒耐心
害怕指數: ★★★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
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孩子,
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度,
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
讓他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於思考,愛動手,求知慾強,
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
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常為提出問題而自豪。
這對孩子的思維發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害怕指數: ★★★★★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或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
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
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
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7.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害怕指數: ★★★★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
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
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
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8.忽視孩子的優點
害怕指數: ★★★★★
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
由於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
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
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
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作為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
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
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從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
父母稍加不注意,一個眼神、一個動作
都可能對孩子造成的恐懼,這些反應 足以影響一生。
文章轉載自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