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吵大鬧真的只是因為「不乖」?

babparent2

孩子大吵大鬧真的只是因為「不乖」?

孩子惹麻煩、大吵大鬧的原因,可能是很想得到父母的注意,或是在學校、家裡碰到讓他們難過的事,甚至可能只是累了或餓了。注意一下,孩子是不是在兄弟姐妹激怒他們的時候,或是與父母相處時間比平常少的時候,特別容易找麻煩?你可以想辦法找出答案:與孩子聊聊,或是出問題當下問問這個孩子,是否有什麼事情讓孩子感到心煩要爭取父母的注意?

 

給孩子適當控制權

容許孩子對自己生活擁有若干控制權,可以減少父母的嘮叨和訓斥,最終促成親子之間相互尊重的關係。俗話說得 好,「選擇你要打什麼仗」,因為如果你管的事情是孩子所關切的,他們就會比較當一回事。這麼說絕對不是要父母對孩子的壞行為不聞不問,但是能讓你明白,也 許你不應該再煩惱,孩子選擇穿黃花衫配紫格子褲礙不礙眼了。

此外,規矩一旦成為例行公事,也能減少爭執。假如孩子知道,下午五點鐘就是寫功課的時間,知道星期六早晨必須打掃自己房間,那麼他們動手的時候就比較不會抱怨。(注意,是「比較不會」,而不是「完全不會」抱怨—這玩意兒沒有那麼神奇。)

可能的話,告訴孩子你「要」他們做什麼,而非你「不要」他們做什麼。幼童對否定指令的消化能力不及肯定指令,舉個例子,對孩子說「把外套掛起來」比「不要把外套丟在地板上」,更容易讓他們聽懂你要他們做什麼。

此外,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盡可能說得具體一些也有幫助,所以「把書收好,把床鋪好」這樣明確的指示,就優於「收拾你的房間」這種孩子可以隨意發揮的要求。

孩 子一旦大到可以自己表達意思,就可以把他們找來一起出主意,看看怎樣改進自己的行為。父母可以針對某個問題領域,用冷靜的口吻和閒聊的方式,詢問孩子做出 這件壞行為當下的動機是什麼?感覺如何?他們這樣做時,受害的對方可能有什麼感受?然後你們一起商量可以如何改進。過程中,孩子需要很多指引,然而既然是 親身參與,他們會因此受到鼓勵,未來確實遵守這些改進措施。

批評不能扯太遠,也不要給子女貼標籤

父母要追蹤記錄自己 批評子女的頻率。負面評語聽在子女耳裡可能會放大,導致他們為自己貼標籤,久而久之,也就認為自己就是那樣。你也許會發現,如果孩子不再聽到父母批評他們 「淘氣」、「討人厭」,慢慢的他們的行為就會有所改善。話雖如此,這並不表示父母永遠不應該作負面批評;孩子需要習慣接受合理批評

reference:《英國的不打不罵鋼鐵管教》

发表评论

aviator hilesi aviator sinyal hilesi aviator hile shell indir hack haber